当前位置:假期游戏网 > 玩家经验 > 上古卷轴5出土任务图文 老滚5黑色守卫套装

上古卷轴5出土任务图文 老滚5黑色守卫套装

来源:互联网分类:玩家经验发布时间:2025-03-19 16:53:22

一、文物发现经过

1981年10月,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西河公社前河子大队的社员何吉林与儿子何凤生,在自家小院西墙外挖土堆墙,准备开辟一片平地作为场面。何凤生一锹下去,感觉像有什么异物,于是他用劲儿深挖,翻开一看,土里有一捆金灿灿的东西。他一面翻着,一面呼爹叫娘。一家人解开一看,原来是一条龙形状的链子,捆着4件类牛似马、头上长着角和枝枝叶叶的东西,像首饰又像凤冠,龙身上还有一些小附件,件件都是金光灿灿。他们不约而同地想:莫非真的挖出金子来了?!但全家3口人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这是一捆什么东西。

事情渐渐传开,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何吉林和老伴都犯了愁,这该怎么办?是该自己偷偷藏起来还是主动上交国家?最后决定,不管这些东西是金子的还是铜的,先找个明白人看看。何吉林早听说西河公社住着地质队,有科技人员,就当即和前河子大队的领导共同找到地质队。地质队领导、科技人员及好奇的人们都来观看,可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几个人说:这好像是一些头戴(大青山后山地区把妇女头上戴的饰品叫做“头戴”)类的老玩艺。最后的结论是不一定是金子的,也可能是风磨铜。何吉林考虑再三,他觉得自己存放不牢靠,就交给了大队。就这样,大队交给公社,公社报送旗里。到了旗里后,人们都说这是一捆古物,银行懂金子的人说,这是金子的文物。于是旗里决定先将这捆金饰存放到银行的保险箱里。随后,将此事报告给乌兰察布盟行署和盟文化局,请求转有关部门鉴定研究。

当时乌兰察布盟文物站刚刚组建,借了外贸部门几间房子,人也不多,还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但当达茂联合旗文化局高丽华打电话到盟里让文物站鉴定金饰后,工作人员立即开始行动,刘瑞站长和武踊二人第二天就来了。

达茂联合旗是一个历史古迹、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的地方。可是,历史上的战乱及“文革”浩劫,使许多人文景观、历史古迹和文物遭到毁坏,令人痛心。这一回一铁锹挖出一捆古代金饰,十分激动人心,许多人都在关注着。再加上曾在达茂旗工作过的刘瑞同志,这次又带着考古鉴定任务而来,很受欢迎。旗党政领导、文教部门热情接待了文物站工作人员,派旗文化馆馆长秦瑞陪同并参与考古鉴定,还找来人行行长李友共同观看了出土文物,随后便赶到西河公社前河子大队何吉林家。

何吉林高瘦身材,是个农村很少见的美男子,也很健谈。何吉林全家人热情接待了工作人员,以当是最好的饭菜——炒鸡蛋烙油饼招待大家。

刘瑞一行在挖出金饰的地方又挖掘了一次,但没有挖出其他东西。他们又在村子的前后左右进行了调查,也没有发现其他相关文物和遗迹,第二天返回百灵庙后,刘瑞再次拜访了人行行长李友和文化馆秦瑞馆长,3人商定先将金饰带回集宁。第三天天明,他们就找到直达呼市的便车,之后再乘火车回集宁。当时,刘瑞和武踊二人只得把金饰放在手提工作包里,虽然两人约定提高警觉,概不外谈,但一路上还是提心吊胆,回到了集宁后,让人操心的事又来了,这一捆金饰没有地方放。最后只好放在刘瑞家里保管。

金饰带回集宁后,乌盟党政领导非常重视,指定盟公署秘书长罗布库牵头研究出土金饰的鉴定和奖励等事务。罗秘书长责成盟文物站到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请求考古专家帮忙鉴定。盟文物站立即到呼市找到文物工作队的李逸友、陆思贤、丁学芸等专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批金质文物是自治区首次发现的、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物。听了文化局、文物站汇报这一情况后,罗秘书长提议要重奖捐献者,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后决定:一、在达茂旗西河公社召开表彰大会;二、奖励何吉林儿子何凤生一个工作指标,安排在盟文化系统工作,并奖励给何吉林人民币1500元(含部分路费,实际奖励1300元)。

二、文物介绍

何凤生一铁锹挖出的金器共5件,计金龙饰1件,金牛头鹿角饰2件,金马头鹿角饰2件,总重量531克,出土时金龙饰缠着其余4件头饰,卷裹成一团,正好被何凤生一铁锹挖了出来,5件金器完好无损,并没有被铁锹铲伤。据专家考证,这5件金器是晋代,一说为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文物。

(一)龙形金项饰(又名“五兵佩”)

上古卷轴5出土任务图文 老滚5黑色守卫套装-第1张

龙形金项饰。内蒙古博物院收藏。

上古卷轴5出土任务图文 老滚5黑色守卫套装-第2张

龙形金项饰部分特写

长128厘米,龙头用金片卷包镶嵌而成,龙身用金丝编缀而成,环环相套,像细鳞片片相叠,盘曲自如。龙身上还有7件附加装饰,有盾牌2,戟2,钺1,梳子2.因躯体可以自由缠绕,两个龙头也就可以对合在一起,一个龙嘴中含着环,另一个龙嘴中含着勾(金勾已失),勾和环挂住,就可以戴在脖子上,形成二龙戏珠的状态。

(二)金步摇4件

1、金牛头鹿角饰(金质牛头鹿角步摇)2件,款式相同。每件长19.4厘米,重87.37克。牛面部分别以鱼子纹进行勾勒,并分别镶嵌白、蓝、绿等色料石。金叶总计14片,每片金叶均可摇动。见配图。

上古卷轴5出土任务图文 老滚5黑色守卫套装-第3张

金马头鹿角饰。国家博物馆收藏。

2、金马头鹿角饰(金质马头鹿角步摇)2件,款式相同。高16.2厘米,重约70克。马的双眼、耳及鹿角等部位镶嵌红、白料石,边缘饰鱼子纹。见配图。

上古卷轴5出土任务图文 老滚5黑色守卫套装-第4张

金牛头鹿角饰。内蒙古博物院收藏。

三、扩展阅读:

(一)“五兵佩”

晋代时妇女所戴状如兵器的发饰。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五行志一》记载:“晋惠帝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瑇瑁之属为斧、鉞、戈、戟,以当笄。”

西河乡出土的龙形金项饰有盾牌2,戟2,钺1,都是古代兵器,因此这件文物是是典型的五兵佩。

(二)“步摇”

1、“步摇”,我们当地通称“头戴”。

2、据东汉末年刘熙编著的《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意思就是这种头上戴着的首饰走起路来随着步子不停地颤动摇晃,故得名“步摇”。“步摇”的直观形象传为晋人顾恺之所绘的《女史箴》图,图中一妇女头上立插两枝金花,花是用金片或金箔剪成的“步摇”。

3、步摇作为宫廷后妃首饰,最初对其佩戴有着很高的规格要求,《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皇后拜谒宗庙时必须佩戴步摇。到了汉代,一般的后宫嫔妃尚无资格佩戴步摇,唐代时,步摇才成为普通饰物。

4、古诗中的“步摇”

古典诗词中,时见美人头戴步摇的情态描画。如曹植《七启》诗:“戴金摇之熠燿,扬翠羽之双翘”;晋初傅玄《有女篇·艳歌行》:“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庾信《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步摇钗梁动,红轮被角斜”。

梁朝女诗人沈满愿(沈约孙女)有首《咏步摇花》诗:“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诗中把当时步摇的形制以及插着这种步摇走路时的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

《全唐诗》中有关于步摇冠的大量描写。比如:薛昭蕴《浣溪沙》“步摇云鬓佩鸣珰”;张仲素的《宫中乐五首》“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武元衡《赠佳人》“步摇金翠玉搔头,倾国倾城胜莫愁”;韩偓《浣溪沙》“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戴叔伦《白苎词》“新裁白苎胜红绡,玉佩珠缨金步摇”。

言及步摇风情,全宋词中亦有所见,且不乏佳句。如谢逸《蝶恋花》“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侯置《阮郎归》“云鬟玉步摇,淡妆浓态楚宫腰”;吕胜己《长相思》“体夭夭,步飘飘。绶带金泥缕绛绡,珑璁趁步摇”;张抡《画堂春》“月娥来自广寒宫,步摇环佩丁东”;张玉娘《梦游龙阙》“肌澈冰霜玉树寒,步摇环佩玻璃滑”;曹勋的《端午帖子九首》“朝下仙班晓景迟,步摇香认九华妃”。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一句,更是脍炙人口。

最受世人推崇的步摇传世之作,当属白居易《长恨歌》中一段诗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中的杨贵妃头上云髻高耸,步摇光华灿灿,摇曳生姿,顾盼之间益增妩媚,美得令人心动神摇,迷得唐明皇神魂颠倒,马上与她“芙蓉帐暖度春宵”,足见步摇的迷人魅力。

根据原乌兰察布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郝念东、原乌盟文物站站长刘瑞回忆,及有关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