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了太原王氏,同学们说看不够,还有好些王氏呢,那本期我们再来补充几个——王粲、王肃、王濬、王戎,他们都姓王但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下面就按登场顺序来介绍哈。
王粲càn
说到王粲大家最熟悉的还是王粲去世时候,曹丕说王粲最喜欢驴,大家学驴叫来送送他吧,于是前来奔丧的宾客都学起了驴叫,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
巧的是《世说新语》里还有个类似的故事,主人公是王济,也是太原王氏王昶的孙子,王浑的二儿子。王济死后,他的小迷弟孙楚说王济生前喜欢听我学驴叫,于是学起了驴叫,引得在场的人都哄堂大笑。当然这些八卦听听就好,我们还是继续讲王粲。
王粲出生在山阳郡的名门望族(不是后来汉献帝的山阳国),从曾祖父开始都是在朝中做“三公”这样的大官,父亲曾做过何进的长史。王粲是文学巨才,他加入的一个小团体叫“建安七子”,王粲被誉为七子之首,和曹植并称“曹王”,大家最熟悉的王粲代表作就是《英雄记》。
董卓西迁长安时,王粲也在其队伍中,等董卓死后,王粲被司徒府征辟,但王粲觉得长安会大乱就跑到了荆州,原本想着刘表不也是个才子,多少会心心相惜,没想到刘表是个颜值控,他觉得王粲瘦弱矮小,其貌不扬就没怎么看重他。《三国志·王粲传》: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赤壁之战前曹操征刘表,王粲就归顺了曹操,然后王粲随着曹操一路打仗一路写作,写的都是哪些赞美功绩啊,感叹百姓生活啊,战争带来的伤痛之类。要知道曹操和他两儿子也都是“文化人”,果然他们四人就能心心相惜,还经常诗赋往还。
等曹操进魏王后第二年王粲随征孙权的大军返回途中染病去世,时年41岁。送葬时曹丕带人学驴叫,葬礼后曹植为他写了《王仲宣诔》,可见之交情非同寻常了。
讽刺的是王粲死的两年后也就是219年,当时关羽水淹七军包围樊城,曹操派大军前去援助,自己也亲自领兵前往,后方邺城有个叫魏讽的,他说服了长乐卫尉陈祎准备谋反,但就在动手前陈祎突然怂了去自首,后来曹丕杀了魏讽,连坐了数十人,其中还包括王粲的两个儿子
王肃
王肃这个人是不是现在还没出?既然讲王氏就顺便讲讲他吧。
王肃出身东海王氏,是另一个名士——王朗,就是《演义》中骂诸葛亮“诸葛村夫”,的那个王朗的儿子,王朗我们之前专门讲过一篇了不了解的同学看最后的链接吧。王肃还有个身份就是司马昭的岳父,也就是王元姬的父亲。
王肃可以说是一个经学大师,他凭借自己的文化底蕴给所有的经书,也就是《论语》、《孟子》、《诗经》这种经书都做了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个人那就是王基,王基的事迹请看之前的推送,王肃那不是给经学写注解嘛,他改易了郑玄的学说,而王基是郑玄的拥护者,因此与王肃产生矛盾。不过有人推测这个学术矛盾只是表象,他们主要是有政治矛盾,所以相互看不爽。
王基刚出道时是王凌的人,因为能力出众几次被朝廷征召,后来一次招他的就是王肃父亲王朗,王凌不愿放人就被王朗弹劾了。后来王基被司马懿提拔了上来,不过是曹爽底下的人。
不过这点矛盾在朝中来都是正常,只是作为我们现在的后人看历史,主要是王肃和王基都曾经是曹魏的大臣,王肃家还是重臣,虽然曹魏是倒台了,王肃是完全却亲了司马氏,而王基虽然给司马氏办事,却跟他们保持着一定距离,在《魏书》的王基传中有几次婉转拒绝司马师的命令,淮南第三叛平息后司马昭想伐吴,王基也阻止了。
王濬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一般读xùn当然你也可以读它的通假字“浚”,但不要读成睿。王濬的主要功绩就是训练水军,是晋伐吴之战的先锋军。
伐蜀之后司马氏就想伐吴,但总是遭到反对,直到279年王濬上书说,吴主荒淫残暴,大家对他不满已久,如果孙皓被推翻或者挂了他们另立贤主,伐吴就难了。再者我这船都造了七年了,我年纪也70了,还不打就要都报废了。
虽然依然有人持反对意见,但是在张华和杜预的坚持下,司马炎决定向东吴开战。279年冬,司马炎发兵20万分六路攻打东吴,这六路将领分别是,司马伷、王浑、王戎、胡奋、杜预、王濬。
作战思路就是司马伷、王浑直逼建业同时牵住吴军主力;王濬从巴蜀水军南下;王戎、胡奋、杜预占领江边各个战略要点,策应王濬的先锋部队;然后由司马伷、王浑和王濬三军一起水陆并进直取建业。
面对晋军的攻击,孙皓派丞相张悌统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三万,渡江迎战。
总体来说这场战役晋军还是很顺利的,王浑部队痛击张悌军,张悌与沈莹、孙震战死,诸葛靓逃走。这时扬州别驾何恽就建议王浑趁势直捣建业,但王浑认为原计划不是这样的,如果过江就是违背军令,胜利了不一定有奖励,若失败反而会重罚,所以王浑选择原地待命,等待王濬的水军。
司马伷这里也很顺利,他这一路是从下邳往涂中进军,现在主军到达江边与建业隔江相峙,同时又派长史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直攻建业。此时王濬的水军也已经到了离建业西南五十里外。
随着吴军的败退,面对晋军的逼近,孙皓只好采用离间计,他把投降的信件分别送给王浑、司马伷和王濬,挑唆他们争功。王浑是个很谨慎的人,他想一起商量下再做决定,但是王濬却强硬拒绝,说现在是顺风船停不下来,直接杀进建业,接受孙皓的投降。
这下王濬立了伐吴首功,心里最不爽就是王浑,他后悔自己破张悌后没有继续晋军,更恨王濬打仗不听命令私自行军,就多次上奏要求槛车押送王濬回京,当然王濬也为自己做了辩解,比如有杜预的信说,你摧毁了东吴西边屏障就直取秣陵。
《晋书》卷42《王濬传》:初,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预至江陵,谓诸将帅曰:“若濬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则无缘得施节度。”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
回京后王濬继续被遭弹劾,好在司马炎没多追究,还是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王浑进爵京陵公,增邑八千户。不过王濬和王浑的梁子算是结下了,王濬处处被王浑父子“穿小鞋”,王浑去王濬家,王濬都要安排侍卫加强禁戒后才接见。
之后王濬每次见晋武帝司马炎就向他哭诉,讲述他的愤慨,退出时还不向武帝告辞,看在年迈和军功的份上,司马炎都宽恕王濬。
王濬的一个外亲看不下去了,就来劝王濬立了大功要低调,如果说功劳全是王浑的,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濬说,我就是怕我自己会像邓艾那样被冤枉,所以才不得不说啊。
灭吴后西晋贵族圈逐渐进入了奢靡风,王濬也不例外,王濬去世时享年八十岁,他的陵墓光围墙都有四五十里,每面都开一个门。王濬最终的官职是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王戎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上期讲的王衍就是他的堂弟,巧的是王戎父亲也叫王浑,和太原王氏王浑同名同姓罢了。
王戎还有张名片就是“竹林七贤”之一,有个经典故事你肯定读过叫《路边苦李》,说有一群小孩在路边玩发现一颗李子树结满果实,小孩们纷纷去摘唯有一个人一动不动,他说李子肯定是苦的,不然在路边早就被人摘光了。其他小孩不信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这个推断苦李的小孩就是王戎。
至于竹林七贤和建安七子的事本期先不展开,我们下期再说,今天就介绍下王戎的历史事迹吧。
上节提到了王戎也是伐吴的六支部队之一,此役王戎功进安丰县侯,增邑六千户,后来呢被召为侍中。仕途上王戎虽然最高官至司徒但怎么说呢,因为已经到了司马衷时代杨骏掌权,西晋的乱世即将开始。王戎可以说是想认真做些什么,但无力回天,最后“摆烂”吧。
这一点体现在王戎创制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甲午制》,大家都知道《九品中正制》下选拔的人才只要“拼爹”就行,久而久之朝中就没有真正有能力的人了,所以王戎就提出了这个《甲午制》。
简单说就是人才选拔出来后,先去地方治理,如果业绩好才能转正做官,显然这对“拼爹”制是个严重打击,所以王戎就遭到了弹劾,好在王戎和贾后母族是姻亲,没有被免官。后来司马伦掌权,贾后的一帮人全被诛杀,王戎女儿又是嫁给了司马伦怀恨的裴頠,所以被连坐免官。
等司马伦倒台后,司马冏任命王戎为尚书令。等到司马越把持朝政时,王戎被拜为司徒。但此时的王戎已经对众司马乱政下的朝廷失望,并摆烂,他既不选拔有才之士,也不罢黜庸才,政事全部交个同僚下属,自己骑马出去游玩。
之后司马越征司马颖,王戎和惠帝连同其他大臣如人质一般先后被司马越和司马颖劫持,王戎都保持着一种叫“竹林七贤”的精神,就算亲自与乱军交战也谈笑自若,从未害怕,第二年王戎去世,享年72岁。
至于什么是“竹林精神”,我们下期跟大家讲以及建安七子。#历史##三国杀##古籍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