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王者荣耀"商标遭多家企业抢注引发热议。事件源于《王者荣耀》作为全球现象级手游,其名称及衍生元素被注册为餐饮、教育、电竞等多个领域的商标。这不仅导致腾讯公司面临商标争议,更引发公众对品牌保护与法律边界的深度讨论。
一、抢注现状:从游戏名称到全品类覆盖
根据商标局公开信息,"王者荣耀"相关商标申请量已突破2000件。除核心游戏运营商标外,包含"王者""荣耀"的关键词被广泛注册在餐饮(如"王者披萨")、教育("荣耀编程")、服装("荣耀战袍")、甚至宠物用品("荣耀萌宠")等领域。部分抢注者通过收购已失效商标实现快速布局,形成对腾讯的包围之势。
典型案例包括某电竞俱乐部抢注"王者电竞"商标,成功阻挠腾讯旗下赛事品牌推广。更有企业注册"王者模拟战"商标,试图在衍生玩法领域建立竞争壁垒。
二、法律争议焦点:商标法第32条与在先使用权
根据《商标法》第32条,恶意抢注他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未注册商标构成侵权。腾讯已启动法律程序,重点论证:
游戏上线前"王者荣耀"已通过玩家社区、预注册活动形成广泛认知
2020年游戏全球收入超60亿美元,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驰名"标准
抢注者存在明显攀附意图(如某教育机构商标设计直接模仿游戏LOGO)
但部分代理机构提出异议,认为"王者荣耀"作为游戏名称存在通用性风险。目前已有3起案件进入终局裁定阶段,裁判结果将影响后续抢注潮走向。
三、品牌应对策略:构建多维防御体系
腾讯采取"法律+商业"组合拳应对:
法律层面:成立30人专项组,建立商标监测数据库,对每日新增2000+商标进行筛查
商业层面:推出"王者生态计划",向授权企业开放IP合作,将抢注风险转化为商业机遇
技术层面:开发区块链存证系统,对游戏内所有相关元素进行时间戳认证
典型案例包括与"王者主题餐厅"达成合作,既化解商标纠纷又创造新消费场景。2023年Q1数据显示,该体系帮助品牌方减少维权成本40%。
四、行业影响:倒逼商标管理机制升级
事件暴露出三大行业痛点:
商标局审查周期长达18个月,难以应对互联网时代快速迭代的IP价值
代理机构"批量抢注"商业模式缺乏监管约束
玩家社区内容缺乏法律保护,UGC创作易被不当利用
已推动《商标审查审理指南》修订,新增"互联网平台在先使用证据认定标准"。2023年商标异议审查效率提升25%,平均处理周期缩短至14个月。
五、用户建议:建立商标保护共同体
普通用户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
发现侵权行为时,通过12315平台提交证据链
在社交媒体分享游戏内容时,添加原创声明
警惕"王者"关键词的虚假广告(如某"王者皮肤"诈骗案涉案金额超千万)
行业专家建议:游戏公司应建立"商标+版权+域名"三位一体防护体系,将IP保护前移至产品研发阶段。
本次商标抢注事件凸显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核心启示包括:品牌方需构建动态防御体系,法律界应加快司法解释更新,行业组织需完善自律公约,普通用户应提升数字版权意识。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有效遏制恶意抢注乱象,为创新型企业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常见问题解答】
Q1:个人用户发现商标侵权该如何取证?
A:通过游戏内举报通道提交截图,保留支付凭证等交易记录,使用区块链存证平台固化证据。
Q2:抢注商标是否一定违法?
A:需结合商标申请时间、使用证据、主观意图综合判定,部分抢注可能因"先使用"原则不构成侵权。
Q3:游戏公司如何预防商标被抢注?
A:提前注册核心词商标,建立商标监测系统,对衍生玩法进行专利布局。
Q4:用户购买"王者"相关商品是否受法律保护?
A:若商品来源合法且标明授权信息,购买方不承担法律责任;若为假冒产品可要求三倍赔偿。
Q5:未来商标抢注趋势如何?
A:随着《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恶意抢注成本将上升,但跨行业布局、海外注册等新型手段仍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