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仑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
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
正文
1813年3月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主要国家有 普鲁士、俄国、英国等,后来瑞典也加入进来。它们原本以为拿破仑会一蹶不振,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卢 岑、德累斯顿、包岑等战役中,他们连连败给拿破仑, 这使他们震惊万分。为改善与同盟的关系,刚刚恢复军 事力量的奥地利提出进行调停,得到了拿破仑和第六次 同盟国的同意。6月4日双方在普列斯维茨签订了停战协 定,但在随后举行的布拉格和平谈判会议上,双方没有 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谈判无果的话,战争就是解决分歧的唯一手 段。在谈判破裂后,奥地利也加入到第六次反法同盟, 使同盟军的兵力壮大到五十二万人。法军只有二十八万 人,拿破仑仍旧打算利用快速有力的攻击,打乱同盟军 的阵脚。但是,他的计划被副将们的失败打乱了。虽然 他自己在德累斯顿取得了胜利,但麦克唐纳、内伊和旺达姆分别在西里西亚、柏林和库尔姆吃了败仗。敌人从四面冲破了防线,拿破仑已难以招架,他计划进行一场 大战来扭转局势。没想到的是,在莱比锡的大规模作战 刚刚开始的时候,萨克森和符腾堡军发生了叛变,莱茵 同盟的各国国王也宣布脱离帝国。在同盟军的猛烈攻击 下,勉强支撑了三天的法军不得不向莱茵河方面狼狈退却。1813年10月30日,法军撤退到本国境内。
反法同盟的军队快要打到法国本土了。拿破仑希望 能够获得国内的支持,但法国已经没有了当年渴求自由 的热情,厌战情绪开始蔓延,情况变得失去控制。最先 表示异议的是立法议会,他们没有按照拿破仑的要求进 行协助。莱内、雷努阿尔、加卢瓦、弗洛热尔格、曼恩· 德·比朗等人甚至还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提出反对作战、 恢复自由的要求。这彻底激怒了拿破仑,立法院遭到解 散。拿破仑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取得战争的胜利上 面。只有取胜,才能改变结局。
法国已经是四面受敌。1月25日,拿破仑从巴黎出 发,开始了捍卫法国主权的战争。他要面对的,是从意 大利方向攻击过来的奥军,以及从西班牙出发跨过比利 牛斯山进入法国的英军。另外,在法国的东部和北部, 还有三支强大的敌军,他们分别是:施瓦岑贝格指挥的 十五万同盟大军,他们从瑞士冲来;从法兰克福攻进来 的十三万西里西亚军,指挥官是布吕歇尔;贝尔纳多特指挥的十万北路军,现在他们已经侵入荷兰,并出现在 比利时。
经过多次实战考验,反法联军已经根本不把法军的 强固工事放在眼里,他们集结部队,直指巴黎,施瓦岑 贝格和布吕歇尔两军准备在香槟会师。拿破仑率领部队,在这里领导法国全面抵抗。在比利时,梅松将军率 部阻击贝尔纳多特。在里昂,奥热罗负责抵御奥军。在 南方边界地区,苏尔特负责抗击英军。意大利则由欧仁 亲王负责保卫。
不可否认,拿破仑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他采用了 各个击破的战术,穿插到布吕歇尔与施瓦岑贝格之间, 先是在尚波贝尔、蒙米赖、蒂埃里堡、沃尚等地连续战 胜布吕歇尔,接着又在蒙特罗大破奥军。如果照这样下 去,法军取得胜利将指日可待。不过,法国的将领并不 是都像拿破仑这样骁勇善战,除了拿破仑连连取胜外, 别的部队都是屡遭败绩。这使得法国腹背受敌。就在这 关键时刻,缪拉叛变后参加了反法同盟。除了下级军官 和士兵们依旧斗志昂扬外,法军的高级将领们全无斗 志,士气低迷。拿破仑继续向布吕歇尔发起攻击,但在 马恩河、埃纳河和拉昂等地,每次都是功亏一篑,布吕歇尔屡次都能侥幸逃脱,化险为夷。历经多次意外事件 后,拿破仑的作战计划也被打乱,无奈之下,他想出了 一个大胆的计划,准备到圣迪济埃去封锁敌人退出法国 的通道。反法联军虽然感到很震惊,但他们仗着兵力充 足,还是毫无顾忌地直奔巴黎而去。
巴黎现在是门户大开,法军根本来不及回援。皇后匆匆忙忙地弃城而去,逃向布卢瓦去了。由于在这次战 争中,拿破仑主要依靠的是正规军,所以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现在人民普遍厌战,缺乏抗敌决战和誓死保卫自 由的精神。在以本尼凡托亲王为首的保王党的协助下, 反法联军毫不费力地开进了巴黎。元老院在领袖塔列朗 的率领下,全部叛变。塔列朗是个没有信念,顺势而为 的人,每当一届政府快要垮台的时候,他都会及时地改 旗易帜,在新政府中谋得一官半职。因此,在历届政府 中都有他的身影。现在,他带领元老院成立了一个临时 政府,宣布废黜拿破仑的帝位及其后裔的帝位世袭权, 宣布法国人民和军队不再效忠拿破仑。
获悉巴黎被包围的消息后,拿破仑放弃了向圣迪济埃进军的计划,率领五万军队星夜兼程,驰援巴黎,但 他们还是晚了一步。在他们抵达巴黎的前一天,反法联 军刚刚接受了巴黎的投降。
枫丹白露宫
在临时驻地枫丹白露,拿破仑又听到了元老院叛变和他被废黜帝位的消息。看到人 民、元老院、将军、内臣们已经纷纷变心,拿破仑感到大势已去,有了归隐之心。他打算自己退位,然后将帝位让与他的儿子。他以自己能征善战的五万军队和强有力的军事阵地为筹码,派出全权代表维琴察公爵、莫斯 科瓦亲王、塔兰托公爵和同盟国谈判,打算让同盟国承 认他儿子的帝位。但是,协同全权代表前去谈判的腊古 札公爵突然放弃了对枫丹白露的驻防,防不胜防的拿破 仑只得接受同盟国的条件。事已至此,同盟国的条件已 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优惠了。现在他们决心逼拿破仑无条 件退位,同时,消灭一切在欧洲看来属于革命的东西。 1814年4月11日,出于对后代的考虑,拿破仑黯然放弃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帝位,九天后,他到达现在唯一属于他的领土——位于地中海西嘉岛东边的厄尔巴岛。
曾经 属于他的远达波罗的海的广大疆土,如今只剩下一个弹 丸小岛。谁也没有想到,十四年的叱咤风云和不可一 世,却换来这样一个令人叹息的结果。
拿破仑是从社会的底层成长起来的。他从一个普通 的炮兵尉官,凭借着自己的敢作敢为、顽强不屈,一步 步成长。凭借着自己的充沛精力和对荣誉的热爱,他一 点点壮大,直到成为万人之上的统治者。他的奋斗历程 中,绝对没有什么幸运可言。他的成功,可以说都是刻 苦实干的结果。他抱着建立强大帝国的雄心壮志,通过 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一步步地将欧洲控制在手中,并通 过贸易封锁等方式,对隔海相望的英国展开牵制。一时 间,从西班牙半岛到遥远的莫斯科,各国的君主和百姓 都听从于他的号令和统治。遗憾的是,他的权力和专 制,侵犯了各国的独立,破坏了人民的自由,最终落得 个腹背受敌、众叛亲离的下场。他的失败证明:专制主义在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拿破仑的统治却带来了很多新的改变。法国的先进文明和思想在欧洲大地四处传播, 动摇了欧洲旧社会统治的基础。由于人员来往频繁,不但加快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增强了欧洲各个国家 的联系。贸易封锁政策也无形中刺激了欧洲大陆工业的 发展,摆脱了对英国工业的过度依赖。不少国家由于拿 破仑的到来,改变了社会形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 和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这倒也不 是拿破仑有意为之,他也不过是服从了自己好战的禀性罢了,一切只是他想统治更广阔区域的客观影响而已。
拿破仑在法国的统治,就好比克伦威尔在英国的统治一样,都是军事独裁。不过两者还多少有些不同。由于英国是个岛国,与别的国家并不接壤,因此国内的战 争不会变成对外战争。在打倒反对改革的人后,军队能 迅速由战场转到政府。因此,当国内各个党派的势力还 依然比较强大的时候,英国克伦威尔将军及早采取了武 装干涉,对国内实行了军事管制。法国却是个大陆国 家,与很多国家相邻。要求自由的法国人民渴望革命, 而周边很多国家的君王却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 此,法国革命需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种反对势力。 即使是法国的军队在外抗击反法联军的时候,国内的各 个党派仍在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拿破仑军事干涉的时 机相对较晚。这时,各个党派都已经衰落式微,于是拿 破仑将欧洲作为军事独裁统治的对象。
拿破仑和克伦威尔的行为及性格,明显受到了所面 临的形势的影响。由于拥有强大的兵力和无可否认的权 威,拿破仑底气十足,他一直在锐意进取,放心大胆地 实行他的计划。而克伦威尔则更多地是在防守,他需要 利用各个党派之间的矛盾,打倒反对他的党派,寻求一 种权力的平衡。
不过在最后,这两个同样产生于自由,但没有把自 由作为统治基础的政权一样走向了毁灭,拿破仑和克伦 威尔的统治也随之终结。看来,一切独裁统治都是不得 人心的,最终必然走向毁灭。在英国,克伦威尔垮台的 直接原因是国内的变乱。在法国,拿破仑垮台的直接原 因则是欧洲的反抗。
1814年,拿破仑的帝制被推翻后,国内已经没有什 么像样的革命党派,前几届革命政府也难以重新组织起 来,只有曾经卖国求荣的元老院还依然存在,如今它又 颁布了不得民心的宪法,更是招致骂声一片。阿图瓦伯 爵在第一个离开法国后又首先回来,这次他的身份是王 国摄政。4月23日,他代表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 比利时、萨瓦、尼斯、日内瓦等地不再属于法国,法国的面积恢复到1792年1月1日的界限之内。4月24日,路 易十八在加来下船,在5月2日发表了承认代议制政府原 则的《圣多昂声明》后,他于次日回到巴黎,一个月后颁布了新的宪章。从这时起,新的历史又开始了。
1814年,延续了二十五年的大动荡终于结束了。法国的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军事革命。它所反对的,既有宫廷专制和阶级特权,也有欧洲各国的军事干涉。推翻帝制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给法国引来 了代议制度。后来,对革命的反动又产生了反对各国人 民的神圣联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历史的倒 退,虽然有开始,有发展,但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仅 仅是昙花一现罢了。如果真的想将法国治理好,一方 面,要实现真正的政治自由,另一方面,也要提供足够 的物质福利。这既是满足法国革命双重需要的必然要 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料来源:
《人民的主张:1789~1814法国革命史》